translation/translated/documents/1.md

89 lines
14 KiB
Markdown
Raw Permalink Blame History

This file contains ambiguous Unicode characters

This file contains Unicode characters that might be confused with other characters. If you think that this is intentional, you can safely ignore this warning. Use the Escape button to reveal them.

杂文作者翻译工作者。1973年生。著作有《信息共享的未来》达人出版会译作有《数字音乐的去向》翔泳社、《Wiki Way》软银创意、《Weblog手册》每日交流出版。以网络为中心从专栏到翻译持续开展跨领域的写作活动。
Tweet
稍早前我读完了本杰明·华莱士的《中本聪是谁?追查改变世界的比特币发明者的真实身份》,觉得非常有趣。
负责翻译的是1973年出生的小林启伦先生所以这本书从出版前就让我很在意但说实话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购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明确指出了中本聪是谁的话那肯定会成为热门话题说到底中本聪的身份还是不明的——虽然说得很直白但就是这么回事。
不过,速水健朗先生在播客中提及这本书,将中本聪与托马斯·品钦,以及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新电影《一场游戏一场空》联系起来讲述,让我产生了浓厚兴趣(受速水健朗先生播客的启发,小林启伦先生也写了文章)。
说到中本聪与托马斯·品钦的关联性《中本聪是谁》这本书正好是49章而非50章也许正是意识到品钦的《拍卖第49号》而这样安排章节数的吧不过可能只是我想多了。
那么本杰明·华莱士在多大程度上追近了比特币发明者的真实身份读者可以自己阅读而在正文之外我个人感兴趣的是比特币周边人物——也就是说是中本聪身份候选人——的密码朋克重要人物们具体来说是《密码无政府主义宣言》的作者蒂姆·梅、加密货币研究的先驱及智能合约提倡者尼克·萨博、最早对比特币发布做出反应的密码朋克活动家詹姆斯·A·唐纳德等人会转向极端阴谋论。
说到阴谋论,这是托马斯·品钦喜欢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多少有些品钦式的风格,但看到本应头脑清晰的人误入歧途,我个人并不觉得愉快。
另外,《中本聪是谁?》中多个登场人物会沉迷于人工智能研究员埃利泽·尤德科夫斯基设立的以"追求理性"为主题的社区博客LessWrong的记述也让我很在意。克服人类认知偏见和感情等非理性追求理性决策的理性主义从擅长抽象思考的密码技术人员、软件开发者的特性来看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我之所以在意这些是因为在新书《More Everything Forever》中逐一细致正面批判硅谷科技寡头们所倾倒的思想的亚当·贝克在与大卫·卡尔普的对谈中指称LessWrong说硅谷的理性主义就像好莱坞的科学教一样批判其邪教性质。
另外之前我也在阅读希拉里·艾伦的《金融科技反乌托邦》Fintech Dystopia这本书同样批判了硅谷的主流思维方式。这次我想介绍这本书。
《金融科技反乌托邦》的作者希拉里·艾伦是专攻新技术特别是加密资产和AI对金融影响的美国大学法学教授2022年12月在FTX创始人萨姆·班克曼-弗里德领导的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后不久她作为专家证人受邀参加了美国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问题委员会的听证会"加密货币崩溃FTX泡沫破裂的原因及对消费者的损害"。
继前作《Driverless Finance》之后作为对以加密资产为中心的金融科技10余年研究的总结艾伦构思了《金融科技反乌托邦》的写作。虽然向多家出版社咨询但由于读者群体有限而遭到拒绝因此在今年7月到8月期间在网站上公开了原稿现在仍可免费阅读全文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Finance"和"技术Technology"的组合词指利用IT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在日本2016年也曾出现过以这个词为书名的大量出版物我也曾通过柏木亮二的《金融科技》来学习。
比如从今年3月"日经FinTech"停刊也可以看出,"金融科技"已经不是热门词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多管闲事地觉得书名改成《加密反乌托邦》或《Web3反乌托邦》可能会更好但很快我就意识到作者将硅谷对金融领域的整体介入以及其背后的思想都纳入了射程范围。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社会积弊如山。然而,加密资产——以及本书要探讨的除此以外的其他许多商业模式——的经验表明,许多被过度评价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多只是临时支撑或消遣,最坏的情况下则毫无疑问是有害的。例如,要真正提升人们的经济福祉,必须追求现实、缓慢、阶段性的、民主的解决方案。教育、医疗、气候变化等社会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也是如此,但"技术会解决(特别是'AI会解决'"的误解正在阻碍必要的改革。因此,本书将焦点放在被称为"金融科技"的加密资产和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技术上,解读这些案例如何揭示了更为宏大的现象——硅谷式技术解决主义——的危险性。
"技术解决主义techno-solutionism"一词由叶夫根尼·莫洛佐夫在其著作《为了拯救一切,请点击此处》中提出,批判科技企业持有的"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可以用算法优化社会问题"的思想。
希拉里·艾伦对那些承诺解决问题却无法兑现的许多科技企业感到愤怒,对这些企业损害消费者、而监管当局因害怕阻碍"创新"而无法采取行动的现实感到愤怒,她认为可以用"金融科技"这个词概括的一切都适用于这种"技术解决主义",于是撰写了《金融科技反乌托邦》。
那么,"金融科技"原本追求的是什么呢总结本书作者向ChatGPT提问得到的答案可以涵盖为以下10个要点
1. 提高金融包容性:为之前无法充分享受服务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2.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自动化和高级算法减少手工流程,实现运营成本削减和错误最小化
3. 提高透明性和防舞弊: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性和安全性
4. 改善客户体验AI和机器学习使金融服务个性化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建议和产品
5. 强化风险管理:预测分析和实时监控等帮助金融机构更妥善地管理风险
6. 促进点对点交易:个人可以直接借贷和支付,无需中介
7. 促进竞争和创新:促进金融部门的竞争,促使传统银行进行服务创新和改进
8. 强化合规监管科技RegTech帮助金融机构高效遵守监管要求
9. 替代融资的可能性:为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替代手段
10. 数据驱动型决策:利用大数据和分析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的洞察
然而,从加密资产开始,金融科技完全没有实现这些,作者对金融科技企业标榜的"金融民主化"的非现实性和剥削性感到愤怒。
金融科技的基础技术包括智能手机、区块链、AI等。这些技术中既有运行良好的也有无法达成目的的说的就是你区块链。然而技术只是工具即使是设计精良的工具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取决于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看到多样化的金融科技商业模式——金融科技融资、金融科技银行、股票交易应用、分期付款服务、薪资预付程序以及当然的加密资产等。这些金融科技偶尔也有有用的东西但本书将剖析那些声称提高金融包容性、效率、竞争力、安全性的被过度评价的主张并揭示剧透警告现实往往大相径庭。然而用这些被夸大的解决方案科技行业并不会亏损只是不会双赢成本和其他危害将来只会转嫁给我们一般市民。
艾伦对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解决主义怒火中烧,比特币被一刀两断为"Bitcoin is BS"(这里的"BS"不用说也不是"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的缩写,而是"bullshit胡扯"的缩写),区块链被比作"皇帝的新衣",用一章的篇幅加以严厉批判。
也许会有人对比特币是胡扯的说法感到不快,但我觉得艾伦的评价是合理的。既然如此,我们引用一下《中本聪是谁?》。
2017年莱特重新开始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密码朋克最初愿景与实际比特币现实之间的差距已经无法忽视。由于手续费等障碍比特币在小额交易中无法发挥作用作为出国务工者给家里汇款的廉价便捷手段也缺乏魅力。不断壮大的区块链取证行业逐一揭露黑客、挪用公款者、诈骗犯的身份并将其逮捕的过程中比特币关于隐私的根深蒂固的神话逐渐破灭。p.230-231引用注释引用中的"莱特"指冒充中本聪的克雷格·赖特)
另外以电影《傻钱》题材为背景的投资应用Robinhood等金融科技企业的解决方案都被一一严厉批判那么金融科技到底为什么会受到期待呢其背景无疑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的华尔街救助措施虽然是必要的,但几乎不救助拖欠房贷的人,反而支持最大金融机构,这让很多人感到愤怒。艾伦也写道:
讽刺的是关心加密资产的某些人是在2008年后对现有金融行业产生强烈厌恶情绪而进入这个领域的虽然也有单纯想一夜暴富的人但关于这个会在几章后提及。金融科技产业以破坏提供金融服务的传统方法为目标在2008年后崛起这或许并非偶然。考虑到当时现有金融行业引发的全球性惨状人们希望有技术魔法棒能一笔勾销重新开始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希望替换掉金融行业最差的参与者的人难道不存在吗
确实有一种空气,认为科技企业让金融服务更便利,破坏现有金融行业,世界会变得更好。而且当时"Web 2.0"这个词还有威严。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改变了科技企业。引用我写这篇文章时刚读完的盖里·马库斯的《必须抑制AI技术为了实现健全有用的AI我们应该做的事》。
从1956年到2009年IT产业的核心价值观是提高人类的能力和生产力。中略当时虽然也有夸大宣传的干部也有失败的企业但在2009年之前几乎没有对社会有害的科技企业。然而由于金融危机情况发生了变化。无法像以前那样以几乎零成本无限制地利用资本了。于是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科技企业一齐放弃了提高人类能力和生产力、产生对社会整体有益结果的政策转变为从用户和顾客那里榨取本质上是零和的价值。为什么因为这样能更快速地获得巨额金钱报酬。p.128
在《必须抑制AI技术》中马克·扎克伯格的"快速行动破坏"言论也首先被引用,但柏木亮二在《金融科技》中肯定使用的"破坏者disruptor"一词的接受度显然在这15年里发生了变化。盖里·马库斯讲述的科技行业的变化可以说是科里·多克特洛所说的"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
批判了金融科技企业的解决方案和AI领域的夸大宣传后艾伦的矛头指向硅谷的风险投资VC特别是以加密领域投资闻名的安德森·霍洛维茨a16z
当然马克·安德森"技术乐观主义者宣言"也受到批判但不仅限于此被汇总为TESCREAL的硅谷意识形态以及他们的政治性和脱国愿望也成为议题。
另外,硅谷对(破坏性)创新崇拜、当局为逃避监管而将创新作为旗帜的"创新武器化"、以及为获得法律特权和逃避监管而施加压力这在《必须抑制AI技术》第6章"硅谷如何操纵政府方针?"中也有详述)都得到了考察。
通过玛格丽特·奥梅拉的《CODE 硅谷全史 20世纪的边疆与美国的复兴》详述的硅谷在宇宙开发竞争时代由公共资金建立的历史揭示硅谷通过国防费、大学补助金、政府合同获得基础技术资金的事实艾伦对硅谷VC中认为自己是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的、政府不要做多余监管的便利的技术自由主义的笔致很严厉将硅谷比作罗纳德·里根总统在主张福利不当受益时使用的针对黑人女性的歧视性表达"福利女王"VC行业的增长是由1970年代后半到1980年代前半通过游说活动获得的大幅减税政策推动的。这么说来伊隆·马斯克与唐纳德·特朗普决裂也是因为电动汽车支援政策削减的原因啊
艾伦对技术解决主义的愤怒相当强烈,以至对纽约时报的凯文·鲁兹、硅谷科技记者巨头卡拉·斯威舍等担任硅谷风险投资产业复合体扩音器角色的人物也进行了批判,让我不禁对作者批判的全方位性感到退缩。
在本书中我对硅谷喜欢的创新整体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包容、效率、竞争、安全的叙述——恕我僭越——进行了有效的反驳。强调金融科技对非使用者也有害就像反吸烟活动家强调对非吸烟者的危害、打破吸烟只是个人选择的主张一样。但是我没有硅谷这样的扩音器——没有人资助本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这产生了一种《第22条军规》式的状况。我们长期给予硅谷的各种补贴被武器化来构建使议会极难正当化取消这些补贴的叙述框架。
目前看来为特朗普胜选下注的加密资产行业仍有顺风前几天还决定对被判决有罪的加密资产交易所Binance创始人给予"完全且无条件的特赦"。另外从航空公司到社交媒体平台许多美国主要企业现在都追求成为没有监管的这里很重要银行的状态bankification读了这些令人担忧的报道我觉得"金融科技"这个词本身虽然已经不是热门,但《金融科技反乌托邦》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希拉里·艾伦的危机意识中还有对当前AI状况是难以持续的气泡、AI气泡崩溃的话很可能引发大规模股价下跌的看法。"AI停止的话GDP也会停止"虽不得而知,但特朗普政权大失败应该是无疑的。听到"越查越觉得1929年与现在相同"时让人悚然但这个话题黑坂孝哉的《AI气泡的令人不快的真相》是本很及时的书推荐阅读。